想要簡單快速地判斷一位科研人員的『段位』,一睹其『帽』便知:是頭頂『長江』,還是手握『黃河』;是身懷『楚天』,還是腳踏『泰山』……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裡,『帽子』是不少科研人員紛搶的『硬通貨』,但是,『帽子』過多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。(4月16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。
人纔『帽子』存在即合理。其實,這些『帽子』都是人纔的不同標准,有著各自不同的含金量,並且有著嚴格的評定條件與程序,應該講,並不是浪得虛名。『帽子』下面對應的是人纔,只要對號入座,就可以第一時間評判一個人的『纔質』,給招人用人一個相對公平的尺度。『人纔大戰』風煙四起,從一般性人纔到這些『帽子』人纔,廣聚天下英纔,『帽子』自然成為慧眼識纔的重要參考。
『帽子』多了,讓人纔反而抬不起頭。就人纔而言,一方面出於自身的價值追求,在追逐『帽子』的路上奔跑,無論是准備材料,還是進行答辯,寶貴的時間消耗在戴『帽子』的過程中,靜下心來搞科研的時間『被擠壓』;另一方面在當下的人纔評價機制驅趕下,『帽子』往往會喧賓奪主,甚至會本末倒置,因為戴上『帽子』就神氣,要風得風、要雨得雨,相反,沒有『帽子』就遺棄,好比『千裡馬無鞍』,伯樂也看不上。
『唯帽子』不是人纔的好標准。今年3月,中辦、國辦印發《關於分類推進人纔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》。人社部相關負責人指出,為科學客觀公正評價人纔,《意見》提出,要突出品德評價,完善人纔評價誠信體系。要注重憑能力、業績和貢獻評價人纔,克服唯學歷、唯資歷、唯論文等傾向。『多帽子』與『唯帽子』顯然都不合時宜。人纔評價機制改革,著重在於優化評價與評判標准,讓其更加科學合理,讓更多的人纔脫穎而出。
人纔評價要給『奮斗人生』加油。『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』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』,每個人的奮斗人生軌跡不盡相同,可是,基本上都離不開一個人的纔華、纔能、纔智。鑒於此,人纔評價機制並非人纔或准人纔的『專利』,它的衍生作用在於給人增添奮斗元素,增強奮斗力量,是一種有形的『鞭策與激勵』,讓人能夠『跳起來摘桃子』,讓更多人的人生軌跡與人纔軌跡有效『並軌』,成為人纔,成就人生。
中國安徽在線網站(中安在線)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皖B2-2008002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:1208228 2009-2010年度全省廣告發布誠信單位